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台湾政治大学周惠民教授做客“人大史学讲堂”

发布者:history_05 发布时间:2018-05-09 12:17 阅读量:

        2018年5月8日下午,适逢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政治大学日”之机,来自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的周惠民教授应邀在历史学院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饮食文化史:研究课题与方法”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人大史学讲堂”系列讲座的第七十二讲。历史学院历史系系主任王大庆老师主持了本场讲座,历史学院教师周施廷、杜宣莹,以及世界史专业的多位硕士生和博士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周惠民教授毕业于德国弗莱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台湾政治大学华语文中心主任、人文中心主任和历史系教授,曾任政治大学文学院院长、历史系系主任等职。周惠民教授研究兴趣广泛,在中国近代外交史、德国史、台湾史和饮食文化史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其中比较有代表性作品有:《德国史:中欧强权的起伏》(三民书局2004年)《德国对华政策研究》(三民书局1995年)《饮膳随缘》(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等。       讲座伊始,周惠民教授以中国先秦时代的传统文化经典中关于食物和烹饪的记载为切入点,还原了上古时代中国饮食文化在“层累”的基础上演变的过程。例如,《韩非子·五蠹》中就记载了以高温烹煮食物“化腥臊”利于肠胃消化的“燧人氏”,显现出了生食和熟食的分野在人类饮食文明进程中具有的标志性意义。周教授指出,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淀粉类食物只有经过高温烹煮后才能为人体吸收利用,这也反映出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如何通过不断探索丰富了人类食物的来源和营养成分。
        接下来,周惠民教授介绍了世界古代文明时期,尤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古代罗马人是如何获取经过烹饪的食物,在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罗马城内,集中向居住条件不允许单设厨房的市民们提供煮熟的食物,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对于食物的种类和烹饪方式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体质特征、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周教授不仅追溯到了生活在遥远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而且还以美洲大陆“被发现”之后的“物质大交换”为例,说明了包括烟草、玉米、马铃薯和番茄在内的作物如何被传播到世界各地而“本土化”的历程,尤其是在中国,这些作物的引入使人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后,周惠民教授还以近代欧洲为例,介绍了餐具和食谱的发展历史。
        周老师对古今中外饮食文化的风趣生动的讲述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发了在场师生极大的兴趣。王大庆老师指出,周老师的讲座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还引发了我们对历史研究本身很多新的思考,可以说,饮食文化史的研究为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类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维度和视角。随后,在自由交流环节,周施廷老师和杜宣莹老师以及其他在场的同学们纷纷提出问题,与周惠民教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周老师一一作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讲座结束后,周惠民教授与参加本期史学讲堂的部分师生合影留念。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系2014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100872
<本站管理:admin>
备案号:京ICP备14032167号